思青.破格

星期五, 10月 07, 2005

我們都在看新聞 - 陳文心

  早前有關梨木樹?傷人案主角賢仔的報道,佔據香港各大報章的頭版。細心一看,傳媒其實在報道一宗倫常慘劇。這種事情,香港無日無之,報道篇幅由最少的數十字至二百字小框框,到五百多字,又或半版不等,其中較多的是數十字至二百字的小框框,大部分人只會花一至二秒時間瞄一瞄標題,或許會略略皺一皺眉頭,對這段新聞所花的心思便就此完結。是甚麼,讓香港人花如此多的心機時間口水去了解、追看和討論賢仔的新聞呢?真的是賢仔特別慘嗎?

  有時我會想,如果賢仔沒有被斬傷,沒有了傳媒的報道,可能只是多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問題家庭,甚至是虐兒家庭。任何家庭,只要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受其家人以實際行動要脅生命安全,就屬於家庭暴力的範圍了。試想,賢仔繼續每天返學、放學,面對繼母的偏心、責罵(甚或虐打?),面對父親的不忠,面對失去親母的痛;長此下去,其身心傷害又有誰知道呢?有沒有陳慧琳去探望他,帶《希望》給他?有沒有為他而設的基金?有沒有曾特首的關心?

  我們都在看新聞。新聞弄大了,我們的情緒跟著高漲,關心跟著增多,我們的偷窺慾被「可憐」與「同情」徹底地合理化,我們再一次證實香港人多麼有愛心。

  聽身邊的人討論賢仔的事,我發現大家最關心的是:一、賢仔真慘;二、個老豆唔係男人?o架;三、個繼母實係o靚妹?o架喇,唔識死;四、七歲都斬得落,有冇搞錯呀。賢仔一家的事,變成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,變成《妙心仁心》裡的情節,變成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。似乎,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同情心,我們高高在上地可憐,也高高在上地批評,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無可動搖的觀眾地位。

  沒錯,賢仔一家人的事,我們都只是從報章上知道。只是,我們從甚麼角度看他們的事呢?我們有沒有反問自己,為甚麼香港會出產了賢仔,出產賢仔的繼母,出產賢仔的爸爸,媽媽?先說賢仔父母的一代,他們是七、八十年代出生,九十年代典型的暴風少年,所謂「邊青」。學業苦悶,父母不懂照顧,家庭混亂,離婚率隨恆生指數節節上升;一群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青年出來了。有會考程度的或者會報展翅,讀毅進,又或入IVE;更多的是初中勉強畢業,選擇不再讀書了。然後呢?有甚麼出路?長進的或者會找工作,甚麼 sales、 K房、司機等等;不長進的很多時候在子夜時分在大街上流連,或者做些散工等等。那他們所建立的家庭,會是怎樣的呢?

  這才說到千禧年代的孩童。可以清楚看見,這是一個混亂家庭的延續。繼母的出現,背後究竟帶有多少故事,旁人真的不得而知。唯一可以肯定的,不論母親是否愛自己的孩子,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母親。母親的地位是獨特的,是不可被取代的。賢仔經歷了這個「換母親」的過程,究竟帶來多少的心理陰影,實在是無法估計。回首看看九十年代的暴風少年,不論他們願意不願意,今天都是不少孩童的父母親。試問這樣的問題家庭,又有多少?當中埋藏了多少眼淚,多少傷痕,多少無辜的孩子?

  我們都在看新聞。問題是,我們是在高高在上評頭品足,還是我們在為香港的社會問題而心痛,而作出行動?我們眼睛所看的,是一篇報道,還是一個家庭?我們在討論一個冇血性的男人和一個狠毒的女人,還是爸爸、媽媽、哥哥、弟弟、??我們是在講一段是非,還是在閱讀每一個獨特而又曲折的生命故事?

  我們都在看新聞。我們眼裡所見的,又是甚麼?

陳文心《我們都在看新聞》 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第九四五期 9-10-2005

1 Comments:

  • 小文,坦意白講,我覺得呢篇文都ok有問題。

    「回首看看九十年代的暴風少年,不論他們願意不願意,今天都是不少孩童的父母親。試問這樣的問題家庭,又有多少?當中埋藏了多少眼淚,多少傷痕,多少無辜的孩子?」
    你的文章,把家庭暴力,論述成暴風少年所組成的家庭引起,籍這種論述,抒發對沒權選擇家庭的小孩的憐憫。也想籍此想故一個「不抽離」的閱讀範例。

    但籍某個家庭的階級和背景,就推進到香港家庭暴力的成因,我覺得是犯了過份概括的毛病。

    同樣的想法,其實也可用於新移民家庭暴力問題的新聞。也可以說是當事人反映香港的新移民缺照顧小孩的條件,小孩又沒權選擇,很可憐。因此,新移民也是被論述為次等的父母。

    最要小心的一部份,是當這種論述,走進公共空間,就是正在參與社會建構暴風少年的論述。把他們如此呈現在時代論壇的﹝是中產﹞讀者群面前,把他們建構成不適合生育小孩的二等父母。這是否小文你的批判進路?還是唔覺意?

    但這些建構,成立嗎?「有會考程度的或者會報展翅,讀毅進,又或入IVE;更多的是初中勉強畢業,選擇不再讀書了。然後呢?有甚麼出路?長進的或者會找工作,甚麼 sales、 K房、司機等等;不長進的很多時候在子夜時分在大街上流連,或者做些散工等等。那他們所建立的家庭,會是怎樣的呢?」這些社會背景,就代表這個階層的人不善照顧小朋友?而你這個階級,係點劃分的?階級內有無差異,有無「富暴風少年特式 的照顧家庭方式」存在?又或有無其他更準確的描述,準確指出你要介入的對象,可以更準確講你的論點?而不是過份概括的呈現一班考試失敗的階級?

    同時,低下階層不懂照顧家庭,那又是否反過來,是種社會精英的孤芳自賞,認為有高等教育等條件先最有條件照顧小孩?這樣想沒問題,但背後有咩支持呢種講法?*


    參考書目:《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》,呂大樂

    By Anonymous 匿名, at 11:10 下午  

發佈留言

<< Home